Posts

所看(3)

Image
一。在乐清宝德宝拍的“宝马”自行车。九成可以确定是假的,因在BMW各种Catalogue中均无此款车型(与其最相似的大概是Cross-Country山地车了)。不过骑还是蛮好骑的,比我那辆高级多了。同时严重质疑宝德宝的资质,一来它明显不符合BMW的CI标准,再者它居然兼营Benz…于是它就在BMW授权经销商与“汽车超市”之间徘徊…… 二。《挽歌》( ELEGY )是一部08年8月8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基于小说《垂死的肉身》( The Dying Animal )。情感与肉体。摘: You have the most beautiful breasts I've ever seen. Beautiful women are invisible. But we never actually see the person, we see the beautiful shell, we're blocked by the beautiful barrier. Yeah, we're dazzled by the outside, we never make it inside. What I think is...that marriage...is a problematic institution at best. 三。最近一个蓝皮书称中国最具“文化竞争力”的城市是温州,严重冲击了我对“文化”的理解…我对“文化”的理解太狭隘了,汗颜… 四。NGC的《空中浩劫》( Air Crash Investigation )是我最爱的节目之一,首先是我对飞机(Or rather, aviation)感兴趣,再是它对调查过程的展现有助于我用新思维来考虑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惊叹于该节目的制作…差不多就是说“现场重建”的水平(不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真人真机)令我叹服。以下列举若干(均为看后回忆,许多细节没记): 一架飞机 右引擎内主油管磨破导致燃油泄漏至尽,被迫在高空无动力滑翔…经过长时间滑翔(想像一下在高空的无动力飞机里是多么eerie),最后居然还安全着陆了,机师貌似还被授了奖。调查发现,将油管磨破的是个非原装配件,因为当时机场没有所需的原装配件,于是地面人员就将一个不同规格的零件装上。事后波音公司要求各机场增加备用零件并使用指定配件吧。 一架三叉戟 ...

0613

最令人愤怒的一天。 次日清早就要火化出殡了,因此我必须在这天回家。 那天中午开始联系英才陈、级段倪两人了,询问请假事宜。那时,英才陈跟我说的的确是“家长打个电话给老师确认一下即可”,于是我转告全班同学联系家长。几个家长给老师打了电话以后,确认的同学就去要签名。当时级段办公室就马顺和文员。李说那名只能由倪签,文员说倪在行政楼开中层会议。那天新高一实验班的来校,英才陈在开他们的会。时间紧迫,我旷了一节政治课,跟几个人去行政楼,最终没敢冲进会议室。我在会议室边上打给倪,问他会几时结束,回说结束时间未知…总不能在那干等,于是我们又折返教学楼找英才陈。 那天下午啊爆从宁波赶来了,来了我校,还跟我们去了行政楼。我想说的是,连宁波的两个同学都赶来了,其中毛厕在6月15号就要期终考了,而我们在乐清的呢,还出不了学校! 回到教学楼,等陈打完电话,王培斌与其交涉。她当时说,实验班的她可以签。于是我又转告同学去找陈。之后,我请啊爆在食堂吃饭时,听说出校必须要有家长亲自来接。从早先的电话确认签单出校,到那么迟才公布的“家长陪同出校”,不是明显的在封锁我们吗?就差军队开入戒严了…… 那时两个同学的家长已在学校,也密切关注此事。我不知道她们的态度如何,反正同学与学校之间,如陈所言,矛盾正在激化。晚饭后陈都没权利签了,上级说她不能代表学校,不能签。据在校门口的人反映,当时倪在海关,落实“家长陪同出校”。那天陈也讲了,她提议把实验班放了。然而该提议未得到认同。据分析,若校方放了我们,就表示承认了责任。看来重点还是在“责任”上。那也无奈,就让校方继续否认责任吧。 其实我完全可以不管这事的。因为晚自习结束后父母会来接,学校不至于不让我出去。但身为班长,目睹同学拿不到签证的焦虑,不能不有所行动,于是就同仇敌忾了。校方对签证政策一再改口作出的解释是,他们没料到要出境的人那么多。多吗?就算多吧。这一方面可以说明,赵满的确是个优秀的学生,对于他的离去,大家都很痛心;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时已形成一群“乌合之众”。席勒在《乌合之众》中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自控,甚至变得肆无忌惮。不是吗?当时我显然有点“极端、狂热”。 团支书给文杰打了电话,许了一个家长带多个学生出境。那之前都有同学打电话给...

上海一日半小记

Image
上一次去上海,已经是〇〇年或〇一年的“五一”了。那一次,从上海飞到北京。东方明珠都没去。 这次妈去看病,我没事,就跟了去。原以为要做手术,都已经跟救主说了,然后带了很多日常物品去,做好住院的准备。未料蒙救主之恩,手术不必做了,于是就变成“上海几日游”了。 22号下午3点半启程,24号下午两点返温,“上海一日半游”。那晚抵沪后,下榻肿瘤医院边的嘉煜宾馆。一开始的那个三楼的房间很小,于是到总台换到了二楼的一个大一点的。那夜睡得不好,因为离一个立体车库太近,总是会听到升降机发出的怪异声音。有点噪音也就算了,23号还发现老鼠屎:厕所一粒(当然不是在马桶里),我的床上一粒(不是在被子里),苹果袋里一粒(当然苹果被啃了)。想想也蛮恐怖的,那天就换到6楼去了。吸取经验教训,以后在非高档宾馆不能住太低… 爸妈23号一大早就起床去了医院,我在床上呆到七点多才起床,上网查了几个地址和地铁线,看了看地图,熟悉一下区划与要道,八点多才出去,到最近的麦当劳吃早餐,在附近的杂志摊买了份过期的(3月14日出版)《周末画报》,在东安路地铁站买了张公共交通卡(押金20,充值80),坐到(其实一直站着)黄陂南路。香港地铁站有很多显示屏,显示下一列车进站还要几分钟,而我所去过的几个上海地铁站都没有,只能茫然地等……我要去的是淮海中路无限度的MUJI。原计划要去IKEA的,但在广州时已经去了两次IKEA了(虽说我在香港也去了两个MUJI,爸妈也去了日本的MUJI,但总的感觉就是,去MUJI的机会比去IKEA会少一些),所以后来就没去。其实本质原因是,目前没什么需要的… 从黄陂南路地铁站到无限度还有段不短的路,路中有段路面坑洼,也没在施工,不知为什么…路边交通协调员(应该是这么称呼的吧)有时会把一桶水倒在路面上以减少扬尘。我只看到那个动作一次,所以不知他的水是哪来的、隔多久泼一次水。到了无限度,看到两大门都被警戒线封锁,其中一个还站着个保安,令我怀疑无限度是否已经关门歇业…我绕着那栋楼走了一圈,试图发现它的“正门”(我推测那两封掉的门是后门)。结果令人失望,好像大门就是那两个。于是我去问那保安,保安说还没营业(当时9点半多吧)…蛮惊讶的…我原以为只有香港的那些商场才那么迟营业的…刚查了下,温州时代居然也是10点营业。唉…觉得除了在香港,没有必要去了解商场是几点开门的…哪有一大早去逛Mall的啊…在附近转了...

悲哀啊…

好几年前香港某巴士上发生的事… 还有蛮多关于该马种的视频的。《动物世界》那段(完整版)比较推荐。这里就不放了,各大视频网站上应该都有的。

地球一小时

Image
Photograph by Jim Richardson 下午从某某多处得知“地球一小时 Earth Hour ”这一活动,于是自己又去了解了一下…按 此 进入这个活动的中文网站。就是在今年3月28日晚8点半开始熄灯半小时。不是为了纪念爱迪生,而是呼吁人们用全球性的努力来应对气候变暖。 前段时间在《羊城晚报》看了“ 羊城45天历经四季气候现象 ”的报道, 据说是“拉尼娜现象 La Niña ” (与“厄尔尼诺现象 El Niño” 相反)……梅城的最高温达到了33度左右吧,创下历史同期的最高温的新高… 回到说关灯。 NGM (08年12月) 封面上赫然一个貌似危言耸听的标题: The End of Night 。那期目前不在身边,只在NG的网上查了归档,不过前几天刚收到的 NGM 今年3月刊上有针对去年11月刊的读者来信选登(登了9封)。其实在看那期之前,我一直以为壮丽的“银河图片”(如上图)是用特殊手段拍摄的,或是经过了后期处理…因为我都没看过,所以置疑。现在知道,原来是地上太亮了…以前说光污染,我只听说了对于地面上的影响。居然还能使原本璀璨的夜空黯然失色!文章 Our Vanishing Night (我的早读材料之一) 讨论了光污染对生物(当然包括我们人)的影响。对于非人生物个体来说,就是生理上的影响;而对于人来说,还要加上心理上的影响。我对文末一句话印象比较深刻: light pollution causes us to lose sight of our true place in the universe, to forget the scale of our being, which is best measured against the dimensions of a deep night with the Milky Way—the edge of our galaxy—arching overhead. 我们失去了对自己在浩瀚宇宙中地位的正确认识——我们是多么渺小…… NG网上关于那期的Photo Gallery里首张照片是NASA做的“全球地表灯光图”,可见北美、欧洲及日本的夜空最为明亮。下面这段Earth Hour的宣传片里,也有类似的图片,还有太空看到的悉尼市熄灯(个人觉得应该是做的…)

所看(2)

昨天看了4电影(严格来说,是3) 《失乐园》:松原凛子 让我想到 陈鲁豫(看起来)…又教书法,挺棒的…最后两人死在一起,无法分开,让我想到《敢爱就来》(一起死在水泥里)…其他的,不说了…… 《纽约时刻》:美国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当然要多多接触…除了那两女的,那辆Trek单车也很impressive,居然还能那样骑…片中的某国人,或是华裔美国人,是干盗版的勾当。为什么会是某国?可能因为在某国盗版太普遍了,太猖獗了。。部分可归咎于历史原因:著作权的财产概念是近代才有的。某国在过去,著作本身的价值是依附于纸的价值之上。过去某国一直在“文以载道”的观念下,不重视著作的经济利益,反而认为文章必须经世济民、广为流传,造成著作权制度的接受度不及一般有体财产权。像王岐山所说,知识产权这个词,某国人是近十年才知道的,否则我们早就把丝绸、瓷器注册了。 反思一下自己:作为一个某国人,当然不能不有侵权/盗版的行为。下过盗版PSP游戏(正版真的贵啊…),下过盗版的歌(虽说我iPod里的歌都是合法的[我都拥有或曾经拥有过正版CD],但偶尔也听一点盗版的。再像这里的背景音乐,目前想不到不侵权的办法,所以要么侵权,要么没有音乐。在某国,当然选择前者),装过盗版软件(那是以前的事了,比如Office, Photoshop那些超贵的。现在Office便宜了,只要199,就装正版了。Windows也便宜了,在iMac上装了正版Vista),下过盗版电影(昨天那三部,全是下的。下的电影片头字幕说制作者不负法律责任,还什么24小时内删除,真有意思,做违法的事还声明自己免责的…对于国内未发行正版DVD的,当然只能下盗版的了,不像美国iTunes还可以付费租赁或购买,合法下载)……或许还有很多,但我尽量减少那个量…… 插入内容:我正在逐步地将我的曲库上传到SkyDrive(链接在公告板里),大家可以下载(当然要符合一定资格,需要一个Windows Live ID,再加我MSN好友…否则我的行为也太非法了……)。我一般把 国产CD做成128kbps的mp3,把进口CD做成160kbps或更高比特率的mp3。 再想到 山寨。我觉得,真正原创设计(就说外表,不说里面的技术了)的山寨产品还是可以发展的,发挥群众创造力。但 那些明目张胆盗版别人设计的,我就超鄙视了……那些东西在我印象中,除了超便宜、功能超强大,就是粗制滥...

Sth. about the US

Image
“什么时候赴美?”…… 有太多的人问我这个问题。答案:09年8月20号左右。当然,以后若再有人问我,我还是会回答的。 Google Earth出了新版,还没花很多时间探索……(建议看到此文的都去下载来消磨时间,这是首个简体中文版的)这里搞个截图展示一下: 这张历史性的卫星照片摄于奥巴马就职日,虽是严寒,但依然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只是冻得小提琴不行马友友等人只好放录音假演…… 说到Google Earth,顺便提下3.0版的手机地图。发稿时仅支持黑莓、Windows Mobile和S60,有个很好的新功能就是Latitude,可在好友间分享各自的位置。我已经下载安装使用了,只是没人跟我一起玩这个功能……以后会有的吧……说是即将推出iPhone版和Java(J2ME)版等等,但某国的简体中文版不知何时会出来。。等某国支持了这个,就也可以在电脑上跟踪好友行踪了。。详见   http://www.google.com/intl/zh-TW_hk/latitude/intro.html 对于奥巴马及其某些政策的看法,日后再补录于此(或发新的),因为《我们相信变革》我还没开始看(目前家尊在看) 对于已下台的前任总统,我找了段视频娱乐大众(我自己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Letterman的Top 10 Bush Moments。10.撞头,一般;9.  If it feels good do it. If you've got a problem blame somebody else. 维基语录上是这句,貌似是说伊拉克战争的(待考);8.他那眼神……无语;7.球技不错;6. 不懂;5. I like to fish ???不懂;4.这是某国的哪里啊,搞个假门放那……个人觉得这个最有意思;3.狗摔了,一般;2.说左手时拿出右手,说…时拿…无语;1.吐痰,一般。Letterman也很有意思。 待增补……